滴滴,滴滴,出行市场倒计时响了?
发布时间:2020-09-09 15:41 查看次数:
文章作者: 江西盛赢
日前,嘀嗒发布了赴港IPO的5亿美元计划,嘀嗒官方表示:对此消息不予置评,无相关信息可披露。滴滴打车和滴滴一样属于出行领域,但现在出行领域的巨头滴滴都还没上市,众多小弟中的滴滴打车难道就没人管了?咱们还是解构下嘀嗒吧,看看它的潜力有多大。
“滴滴答答不“顺风”
现在,嘀嗒出行成立已有六年,其与滴滴的一个明显区别是:滴滴的业务非常广泛,已经覆盖了出租车、专车、滴滴快车、顺风车、代驾等多种出行方式。而且滴滴在整个出行市场都算比较另类的,目前只有两大业务:出租车和顺风车。
滴滴打车似乎不会成为出租车行业的主导,它更像是一家整合公司。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出租车行业发展形成了复杂的体制,传统出租车行业牵涉到监管者、行业协会、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司机、乘客等众多参与方,不同的利益主体,如地方政府和出租车公司,希望对市场进行控制,而嘀嗒想要整合这些参与者的力量并非易事,即使参与,能够分到的蛋糕可能也相对有限。
谈到顺风车,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滴滴曾发生过的安全事故,以及滴滴因此被迫下线一年多的时间。事实上,滴滴的顺风车业务势头很好,也是最初几个能给滴滴带来利润的业务,被迫下线这么长时间,对滴滴的打击还是比较大的,但如果滴滴想继续坐稳出行市场的领头羊地位,这也是当务之急。
按道理讲,滴滴顺风车的下线,实际上也让出行市场的二线玩家在顺风车领域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出行市场自入局以来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顺风车业务上,一直是顺风车细分领域的重要玩家,但滴滴下线后嘀嗒似乎没能把握住时机。
据易观千帆统计,滴滴在2018年8月推出顺风车业务的前十个月内,其月活用户从907万增加到871万,不但没有增长,甚至还出现了小幅下降。现在嘀嗒出行和众多二线玩家的各种数据对比还不错,但和滴滴巨头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滴滴是不是也是个好企业?
就网络江湖而言,顺风车是可行的,但把嘀嗒当作一项主要业务来操作有点不妥当。
滴滴选择从顺风车业务切入出行市场可以理解,毕竟顺风车作为C2C模式,属于轻资产运营,平台本身并不需要承受太大的资金压力。这是一个烧钱如流的行业,除了滴滴,估计也没人可以随便撒钱。
去年嘀嗒已经确认实现盈利,这显然与其顺风车业务有关,除了资金压力不大外,该公司还拥有另外一个优势:该公司早在一年前就已被滴滴证实能够实现盈利。说到底,现在出行领域能赢利的公司还很少,而嘀嗒也有其优势。不过,与快车、专车相比,顺风车看起来简单,但在它的背后要冒更大的风险,还会有更多的坑等待您踩。
企业面临三种主要的非对称特征:信息不对称,认知不对称,信任不对称。
非对称信息虽然司机的背景也将由平台来核实,但并不像快车那么严格。而特快专车则要求司机必须要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司机需要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双证齐全才能上路,而顺风车则没有这一条件。驾驶员并非完全受平台控制,很可能与平台脱离,与乘客私下交易,出现不可控制的风险。
认识不对称特快、专车是标准的营运车辆,司机也多为专职司机,但与顺风车不同的是,顺风车司机并非靠它谋生,而是挣得油费,主要是分担成本,这也使得顺风车质量难以控制。而且乘客认为自己付了钱就可以享受特快等优质服务,大多数司乘冲突都是由于双方认知不对称所致。
信用不对称当前出行安全措施不断加强,平台一般都会要求车辆装载录音录像设备,前后前后行车记录仪,还会提供全天候GPS路线,严格背景检查。但对顺风车司机来说,平台各种措施难以落地。
原来司机也不是专心致志做这一行的,没必要花这么多精力去做这些,而且这些费用司机也不一定愿意承担,如果平台强制,很可能造成司机流失,对平台也会有不利影响。
无论滴滴还是巨头,都不会踩坑,别说嘀嗒等二线玩家了。根据深圳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支队的微信消息,去年9月,广东梅州罗女士搭乘滴滴顺风车,被无证司机蔡某猥亵。还有不少嘀嗒司机按照嘀嗒出行的流程从事顺风车业务,但却被执法部门判定为非法营运并处以罚款,理由是:没有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擅自载客。
今年年初暴发期间,嘀嗒出行还曾违反北京市有关“防控期间,暂停进出京顺风车业务”的规定,被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责令立即整改,停业整顿。在检查中,执法人员还发现,“嘀嗒出行”平台公司没有取得网约车经营许可,擅自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为此,根据有关规定,对"嘀嗒出行"处以罚款15万元。根据天眼查APP显示,嘀嗒出行也多次因网约车平台公司未经许可擅自从事或者变相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的行为受到处罚。
美团张川曾说:“平台的基础是两头形成动态的不平衡,只有两头形成动态的不平衡,平台才有存在的价值。”交通平台上的顺风车应用场景主要是长途城市间出行和通勤。两种情况下都存在一种平衡态。
长途城际旅行一般是从居住地到原籍地之间往返,而各地一般都建立了各自的本地老乡群,每逢节假日,老乡群里各种“车找人”和“人找车”的拼车回乡的消息不绝于耳,价格也普遍比顺风车便宜不少。而且通勤距离稳定,通过平台打顺风车很容易碰到固定司机。一旦产生了平衡态,人们就开始私下交易,平台的角色也就逐渐消失了。
大象转过身,嘀嗒被狙击了?
巨人的每一个动作,对整个行业的其他玩家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出行领域也一样,而滴滴近期的举动虽然并非针对嘀嗒,但实际上对嘀嗒的影响绝对不小。
自去年开始,滴滴顺风车已经开始了试运行,今年6月19日,它宣布在全国300个城市开通服务;在出租车方面,今年9月1日,滴滴宣布其旗下出租车业务升级为“快租”,并将提供1亿元专项补贴,向乘客发放出租车打车券,以此来拉动消费。
无论是顺风车的重新扩张还是品牌的重新启动,都能看出滴滴对这两个业务的重视。此前,滴滴打车通过专注于这两项业务避开了和滴滴的大部分竞争,而今天,这两项行动可以说是直击滴滴打车的命脉。不难想象滴滴现在的调整将来会对嘀嗒产生什么影响。
事实上,计程车业务在当今的出行市场中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目前,计程车业务在一二线城市的渗透率较高,而在低线城市,传统计程车仍占有相当大的市场。
很明显,滴滴明白做大做强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除了快速启动之外,滴滴还推出了一款独立品牌“小猪”,网约车和出租车并驾齐驱地进军下沉市场,这也将对嘀嗒出租车业务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就整体市场环境来看,滴滴出行似乎面临更大的困境。城市公共交通如公交、地铁等日益完善,单车、电单车满足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随着出行方式的多样化发展,用户有了更多的出行选择,这将导致专车、快车、顺风车以及出租车等市场不断缩小,而目前嘀嗒出行只有出租车和顺风车两种业务,这也意味着嘀嗒出行的天花板将越来越低。
“世界上至少有两种游戏,”纽约大学宗教历史系教授詹姆斯·卡斯在《有限和无限的游戏》一书中写道。一个可以叫做有限游戏,另一个叫做无限游戏。有限度的游戏在边界内进行,无限的游戏在边界内进行。
滴嗒似乎已经为自己划定了界限,将自己限定在特定的范围内,这将会降低该平台的网络外部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