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五分钟”引来争议:不要让误解丢掉善良和初心。
发布时间:2020-09-10 17:55 查看次数:
文章作者: 江西盛赢
近来,外卖领域先后实现了两件事的刷屏。
首先,一篇名为《外卖司机,被困在系统中》的文章引发了热议,“送外卖就是和死神赛跑,和交警做朋友,和红灯做朋友”的现实描述,着实让不少人心碎。
随后,或许是这篇文章同样刺激到了饿了么,平台为了骑手的利益连夜官宣要添加“多等5分钟”按钮供用户自主选择,进而引发了更大的网络讨论。
嘈杂声大得目瞪口呆,一时难以分辨到底是对还是错。在跑得太远而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开始的时候,我们不妨回到初心,从那些最本质、浅显的道理中寻找答案。
第一点:原意比进化的速度更重要。
最初的目的是恒定的,而完善常常是有周期的。
判定一项举措是否适合最终要看该举措是否迎合了初心,只要初衷是美好的,那么任何细小的调整其实都是值得的。这个方面的平台需要自我灵魂拷问一下:是不是在解决使用者和骑士小哥的问题?能否以此来创造更大的价值?
饿了为什麽要推出「多等5分钟」选择键?就起始点而言,这实际上是在试图在数字罗列的“系统”中为骑手小哥找到更合适的位置。与《外卖司机,被困在系统里》类似,在等待升降机等细节时,饿了么的系统中有一个预警系统,使服务有一定的冗余度,这是冰冷技术背后的温度,让小哥们更舒服。
《外卖》这篇文章触动了不少人的心,但他们也许只能站在道德和感性的维度上感叹,唏嘘之后什么都不能留下,无法解决深层的问题,真正解决问题需要平台方的努力。
所以即使是“再等五分钟”这个计划都做得并不完美,其实还是值得我们去鼓励和认同的,不要一味的在偏见的泥潭里打滚。
对平台方来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商业上没有“完美”可言,每种商业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其矛盾的特殊性。实际上是考验平台的选择,是视而不见还是努力尝试?看来饿了么选择后者,尝试性的多做一步,以平台权益换骑手的时间,至少从最初的初衷来说,这是值得肯定的。
每一个商业模式都有它自己固定的进化周期,只要方向正确,是否一次性根治其实无妨,只要中间有些许摩擦和等待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一视角引发了理解偏差,基于选择的认知不对称性。
要正视这场争论。这从哪里开始呢?也许是在选择的过程中。
生意好还是关系好,选股好,往往最容易引起误解。
这里我们不妨设想两种情况:
情景一:几个人一起来饭店吃饭,甲由于种种原因从不点菜,但同僚出于礼节偏偏让他点,最后甲把这“选择权”当作包袱,不想让他选择会有负担,于是,误会就产生了。
情景二:几个人一起到甲熟悉的饭店吃饭,饭店里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甲都知道,于是一人点完所有的菜,而没有“点菜权”的人可能会有被甲忽视的感觉,从而对甲产生隔阂。
前一种方式是对同行的尊重,后一种方式可能是效率最大化。但涉及到选择时,最容易产生认知不对称。
其实,送餐时间引发热议,饿了么动作迅速推出“多等5分钟”按钮供用户自主选择,因为尊重用户所以才给用户选择权。可以因为认知的不对称性,部分用户可能会认为饿了么这是在抛出包袱,将矛盾转移。相对的,在饿了么发布18小时后,美团宣布放弃对该选项的追问,这是一个看似“无脑”的文字游戏,但却避免了很多的非议。后来,又有了一场歌舞升平。
类似的举措,不同的结果,本质上都差于第一视角引发的理解偏差,因此基于选择产生了理解上的误解。接着,理解偏差导致确认偏差,有偏见的人会拒绝忽略甚至曲解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声音。
「多给五分钟」的精髓其实就是付小费,或是现场打赏,或是看志刚文章打赏,都是认可或鼓励。因为打赏,肯定是自发的行为,是一种选择,看得爽了再打赏。这个框架下,多给5分钟的时间完全是用户的自主行为,没有绑架,正如我不能强迫读者打赏一样。
饿了就是给用户选择的权利,骑手觉得平台不人道就别选了,用户觉得骑手慢不同意就是了,本来一个很简单的事情,还带着一点温度,何来阴谋论的转嫁?
再多给5分钟,没人会抢到远单,但却能解决很多急单,这其实就是系统给双边市场的润滑剂。用扩大选择权的方式行事,虽然不能保证骑手和用户都能获得最大的利益,但在彼此之间留出一定的冗余空间,用户痛恨骑手小哥可以选择点击确认,骑手收到也会感觉到用户的理解和关心,是一种调和矛盾的办法。假如现在非说一个根治的办法不可,恐怕只有取消外卖再回到过去才能天下太平。
快餐店的出现,让骑手们有了更多的工作选择,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足不出户购买各种食物。遇到困难和冲突并不可怕,害怕的是缺乏一种理解和包容。
了解的权利在用户手中,选择的权利更多在用户手中。
这篇文章从外卖刷屏到饿了么添加了“多等5分钟”按钮,引起了热议。严格意义上讲,这两件事被关注并不是坏事,客观上也增加了全社会对外卖小哥工作环境和情感共鸣的认识,是一个平台、骑手、用户共同参与的认识运动。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平台将会推出超越预期的服务,以获取用户,并形成一种特殊的基本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无形的替代资本家的角色。用餐时间限制的存在也是为了限制骑手小哥,提高用户的点餐体验。
允许用户自己选择是否“多等5分钟”,不能一刀切地单方面延长配送时间,也看得出饿了么在推出该举措时的谨慎。在形式上不仅尊重用户的主体性地位,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对骑手的态度,只是事与愿违还是产生了误解。
实际上,不管是平台还是骑手,他们都是服务的提供商,而最终的理解权和选择则由服务使用者来决定。对平台的动议以及小哥的工作情况,网友发表观点表达了自己的理解,是理解权,了解了如何选择,是支持还是否定,甚至抛弃,最终还是由用户自己选择。
在对平台和骑手的批评中,一些用户改变了看法,却表现出惯常的“上帝思维”。有人一边抱怨街边送外卖小哥送餐速度太快,一边又在某则讲述外卖小哥故事的短视频下面发来感慨外卖小哥辛苦,另一边却明知道自己高峰时段点菜仍不耐烦地打着催餐电话。
所以从这个维度来看,良好的外卖服务生态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尤其是作为“上帝”的用户或许也需要更多地展现温度,再多的讨论其实都不如给外卖小哥在行动中多一些了解。
需求增加,忍耐力降低。技术带来便利,帮助我们解决功能性需求,而我们需要唤起内心深处温暖的情感,从理性回归感性。
对外卖小哥更多的关心,是一种大善,这是一个商界有温度的时代,愿我们彼此都能真诚对待!